初出茅庐的叶青醇在1985年执导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视剧《陵园春秋》。这是一部根据孙中山侍卫长范良老先生的回忆创作的电视剧。其中一场重头戏是再现“奉安大典”。第一次当导演就拍摄如此大型而富有内涵的历史剧,对叶青醇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拍摄人物的魅力时至当下,依然感染了许多人。于是,在这次拍摄中,叶青醇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事业上的第一次“被照顾”:中山陵管理处破天荒第一次为我们静园半天;南京军区司令员指示江苏省军区开封二战时间的武器提供给我们作道具;海军学员全体学员整装待发为我们充当蒋介石的检阅部队;南京空军和紫金山天文台为我们测算当日的天气……如此“浩大”的准备工作,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于是,在那一晚,全组人员一边彻夜未眠地准备,一边期盼着转天的“艳阳天”。终于在第二天,太阳如期地对大家露出了笑脸,全组人才松了口气,随即投入更加严峻的战斗中……
一炮走红的叶青醇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相继拍摄了电视剧《多棱镜》《没有国籍的女人》、《步步紧逼》、《地雷战传奇》等多部优秀的作品。
1995年,叶青醇开始为央视体育频道策划节目《体育游艺宫》,天性不羁的叶青醇提出了一个让时任体育中心主任的老同学马国力跌破眼镜的提议:让明星出丑。这个全新的节目内容,在中国体育娱乐节目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有许多追兵的“潮物”,一经推出,就收到了13000封观众来信,群众呼声之高,恐怕又让马国力跌了一次眼镜。虽然这种节目形态在当下电视似乎已司空见惯,但很少能有人知道,中国做此节目的第一人就是77摄影班“潮男”之一的叶青醇。
偶尔在电视栏目界“玩一把票”的叶青醇,在电视剧事业的发展上,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2004年投拍的《中关村风云》因为投资方的突然消失,200万的资金眼看着就要打水漂,这让叶青醇的血压一度达到220毫米汞柱,而2004年对涉案剧的全面封杀,也让《步步紧逼》一度陷入了困境……
但天性爱挑战的叶青醇,并没有就此轻言放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困境。他的电视剧中,总是注入着一种“真善美”的情怀,这也是不惑之年的叶青醇人生发生一次“巨大顿悟”之后得到的新的信仰。
叶青醇:在我遇到我的心灵导师之后,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得更清楚了,我变得平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没有正确的信仰,就会迷失生活的目标。不管是什么宗教、不管是什么主义,只要是为了他人,进而为了人类的福祉而活着,就是正确的方向。
人生路上处处会有选择。有人选择离开,离开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有人选择进入,进入则意味着满怀希望、意味着命运的重新洗牌。也许选择本身才是最让人难以抉择的。
在人生事业初见彩虹之时,俞建成那份不安定的内心似乎跳动得更加激烈。在77摄影班多数同学都在为十年前的选择不停努力之时,他则非要在本非岔路口的地方,硬生生地踏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与钟大年、程老汉和叶同学皆不同的是,俞建成这一走,彻彻底底地离开了电视台。
1988年,余建成从浙江电视台辞职。
余建成:我在骨子里不是体制范畴内的人,我不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更不喜欢一人之下的生存方式。
离开电视台的俞建成,内心经常在问自己,不在体制内了,能做一些什么呢?赚小钱,只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也许生存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讲,前方的道路即使不明朗,也还是要尝试勇敢往前闯。
当时的社会上流传一句话:要挣钱,一卖假药,二做广告。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进入这两个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无需资金投入。于是“没有胆子”卖假药的俞建成,就选择了做广告。而他在广告行当里的“第一桶金”,就是大家现在都很熟悉的娃哈哈果奶广告。
俞建成:企业给的产品说明书写着:娃哈哈果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我把它改写了一首儿歌: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天喝,真快乐,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没想到那一唱,就唱遍大江南北。那时的娃哈哈还是个校办工厂,企业规模也很小,那一唱,也让企业的发展步伐唱得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企业的真正发展一定不仅仅是那一唱。
到如今,他给娃哈哈拍的广告片有几十条,包括有争议的爽歪歪,这个名字也是余建成同学取的,因为爽歪歪的名字,惹得凤凰卫视的阮次山先生颇有微词,这也让他做了一回中央台新闻频道的一周中国新闻人物。
关于这事,程鹤麟同学还专门为老同学做了独家调查:
闽南人确实用“爽”字来形容男欢女爱,但加上“歪歪”是台湾人干的。“爽歪歪”是台湾人的淫词秽语,但不是大陆人的,连闽南人都表示不关他们的事。所以这个产品只要不在台湾销售,则“爽歪歪”但用无妨。“大波”在香港是指女人的大乳房,难道因此要取消“轩然大波”这个成语吗?
最后程老汉得出的结论是:俞建成,我们挺你!
虽然现在的俞建成,早已离开了电视的行业,但大学时代的影响和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明白,无论金钱还是名利,过分追逐,只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缺乏目标和安全感,对很多东西既要重视,又要适度看淡,正所谓淡然人生,他有着自己一颗强大的内心,共同与之战斗。
77摄影班同学在其生命里的“战斗”,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命运的抉择。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相信他们会一直对自我有着极高的要求,对事业有着自我的执著,对命运有着自我的挑战,对人生有着自我的体悟。
16.体育大片
2000年,英国《卫报》评选“对世界体育影响最大的50人”,马国力名列第47,排在泰格·伍兹之前,是中国唯一的入选者。
1999年6月,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身着博士服,微笑着接过证书,他就是岑传理,中国第一位获得体育博士学位的体育记者。
他们身兼重任,三十年来行走于体育江湖,虽奔波劳碌,但却身怀绝技,或带领众多手下精英,黑衣长啸,凌波微步;或专长于体育理论秘笈,潜心钻研。他们笑看风云,将所有的功绩都付之滔滔的历史江河中。可是又有谁能与之争锋呢?他们正在上演的就是一部又一部惊心动魄的体育大片。
50人之一
1984年,勤奋干练的小伙子马国力第一次参加奥运报道。然而那一年,他没有去到体育赛事的第一线——洛杉矶,而是来到了联邦德国的斯图加特电视台。
说到这次经历,就不得不从毕业说起。毕业后,马国力分配到了中央台,师从体育电视前辈张家诚先生。据马国力一个同门师兄回忆:“当我们还在积极要求进步,写思想汇报以争取升职的时候,马国力却已默默考取了艾伯特基金会的赴德留学生,开始了他在ADF和ARD的留学生活。”
就是在留学期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在这里他以留学生的身份参与了异国电视台奥运会的报道。
这次体验,让马国力开了眼界,见识到了世界其他媒体人的专业技术与敬业精神。他曾这样评价:
这次学习是我接手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之后的做法和节目思路的来源。
他坦言,至今的节目设计中还带有德国和欧洲的印记。
马国力:做电视的人只要有一定的基本技能,就可以通过别人的电视节目看出他的制作思路和手法,并不一定非得与制作者一起。
同样,他把先进的德国电视观念融进了中国体育电视。
我不在意一定要独创,因为电视就是发达国家早我们几十年发明的,首先是学习,我的下一代人才该是创造者。
前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曾经几次对马国力说过,他要由衷地感谢中国,因为中国救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如果当时中国加入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抵制阵容,洛杉矶奥运会将会是另外一个残缺的奥运会,连续八年的“半个”奥运会或许真的会终结这个现在全世界都想得到的聚会。而中国人或许也就不会有这么巨大的奥运情结。
正是因为1984年的留学经历,马国力才与奥运会有了首次触电的机会,才有可能与奥林匹克结下不解之缘。从那时起,他与体育达成了一生的情谊。谁也不曾料想,20多年前这个在联邦德国电视台体育部的中国小伙子,会成为今天“对世界体育影响最大的50人之一”。
90年代的中国,商业化进程加快,就连体育赛事也密集起来,国内观众对于高水平赛事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1993年,时任体育部主任的马国力也愈发感到体育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频道。其实,多年以前,他就准备着。
马国力:回过来说体育频道的诞生,中央电视台1989年1月2日开播的《体育新闻》是第一个准备。
酝酿多年的想法有了雏形后,他立即给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打了相关报告,报告很简短,“不到两页纸”,里面谈及了很多他的个人思考:国内外体育赛事越来越多,观众也在不断增加,现有播出条件提供不了足够的播出空间;诸如ESPN、STARSPORTS等境外体育媒体机构谋求进入中国的企图十分明确,如果国内没有自己的体育频道,可能会有潜在的威胁;创建专门的体育频道,在财力、人力上困难也不是很大……
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等待,所有人都认为他的计划过于理想,很难短时间内实行。
马国力:我本来也是尽量争取最好的条件,但也知道如果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做,那意味着永远都不做。因此还是按照当时的规则办理。
终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1995年1月1日正式开播,序号排在四套之后的第五套节目。现在,几经改版的体育频道整体水平已和国际接轨;国际赛事转播报道模式多次创新,体育报道也更加现代化。
多年来,马国力为CCTV-5倾注了全部的心血,CCTV-5让十几亿中国人了解了奥林匹克,了解了世界体育,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体育电视。
马国力:创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是我一生最为得意的事情。尽管我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下的职务行为,尽管如果不是我,另外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如果不是我,体育频道不会在1995年就诞生,那么也许就会错过最好的团队和发展时期。
马国力自从和电视体育结缘之后,如同发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潜力和激情。三十年来,他率领电视体育精英,不间断地创造了中国体育电视史上一项又一项纪录。曾有人细数,有16项之多,或许不止。
当问起这些成绩时,马国力只是淡淡一笑,把荣誉归功于集体的努力和自己的幸运。
马国力: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上学时赶上了百废待兴的年代,在中国没有全面对外开放时去德国深造,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担任体育部主任,在CCTV发展壮大之际创建了体育频道。我承认有我个人的作为,但我所做的只是为大家创造一个体育电视发展的平台……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时,上空回响的是马丁·路德·金的一句名言:“我有一个梦”,压轴曲目也是一首歌曲,叫做“梦的力量”。
马国力:每次大型报道之后,我总喜欢独自坐一会儿,看着那已经被拆得支离破碎的工作间,常常感到一种惆怅和一种安慰。尽管这十几天里我们也有挫折,有眼泪,有委屈,但在汇聚了全世界目光的奥林匹克面前,任何个人情感都显得过于渺小。重要的是我们的报道,它成功了。让全中国的人们都满意,这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是啊,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体育就是一个梦想,这个梦属于我们所有人。只有初次体验过它的人,才会知道它的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运动员、观众、记者,乃至国家都在为了这个梦想付出着自己的努力。相信,这个梦会伴随着马国力,伴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一直走下去。
做一件大事
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八年过后,2001年,北京重振旗鼓,再次提出申请奥运会。就在2001年的2月份,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到达北京,做最后一次考察。那时,马国力作为媒体代表,宣读了媒体部分的报告人。
马国力:对于我的这个部分,考察团成员只提了一个问题:你是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的主任,中央电视台在中国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如果北京申办成功了,中央电视台是否会同意国际奥委会来主管北京奥运会的电视制作?
早在2000年底,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后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承诺,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将由国际奥委会全权负责。为此,国际奥委会还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
如今的奥运会已经今非昔比,它给主办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知名度,还会有源源不断的运营资金。主办城市多拥有奥运电视转播权,而这些运营资金一半以上,其实都来自于电视转播权的出售,花大价钱购买了转播权的电视机构当然有权要求相应的服务,所以国际奥委会提出要主管北京奥运会的电视制作,其实并不过分。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马国力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马国力:我的回答当然是YES。
或许,马国力的这个“YES”,能为北京申奥成功注入一滴活水。
(编辑:王丹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