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历程光明的前景 ——纪念北京广播学院建院二十五周年

发布者:吴迪发布时间:2022-02-28浏览次数:16

 

在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前夕, 我们迎来了北京广播学院建院二十五周年。二十五年来, 我们学院与国家共命运, 走过了曲折而又光荣的路程。在纪念建院二十五周年之际, 让我们沿着学院前进的足迹, 回顾过去, 总结现在, 探求未来, 以唤起我们热爱学院、建设学院的热情和信心, 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中国广播电视特色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而继续奋斗。
   
历史的回顾

广播学院诞生于一九五九年九月七日。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广播电视高级人才的高等学校。广播学院的建立, 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更大发展, 提供了人才的来源和培训的基地。这是人民广播事业史上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件。

早在一九五六年五月, 刘少奇同志在听取广播事业局梅益局长关于广播事业发展计划的汇报时, 就提议创办培养广播干部的高等学校。他对梅益同志说: “ 你们为什么不办大学? 搞一个大学好, 应该有一个大学来训练广播干部。” 少奇同志高瞻远瞩的意见, 不仅完全符合当时的客观形势, 而且为后来广播学院的创办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从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一九五六年,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 我国各条.钱线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样,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也在改造旧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广播学院建立前夕, 即一九五九年上半年, 全国共有无线广播电台105, 各个电台的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比解放初期成倍以至数倍地增加, 不少电台办了两套以上节目, 节目内容和形式也逐步丰富多彩起来。广播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发展广播的同时, 新兴的电视台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天津、沈阳、哈尔滨、鞍山、抚顺等大中城市出现。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编播、技术业务干部。但是, 当时全国广播战线的全部工作人员仅有三万人左右。培养和补充大量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广播工作干部, 成为广播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关键之一, 成为广播事业继续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广播学院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客观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在这以后的二十五年里, 学院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 三起两落, 道路很不平坦。第一个时期, 从一九五九年九月到一九六六年四月, 属于创业时期, 其间经历了初创、调整、发展三个阶段。建院初期, 面临为困难相当严重。广播学院是在广播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 而专科学校还是一年前在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 现成的物质条件非常有限, 与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的老大学是无法相比的。当时最大的困难, 一是干部特别是教师匾乏, 全院教职工总共只有167,共中专任教师才65, 教辅人员14; 二是校舍不够使用, 全部建筑面积只有1.9 万平方米, 教学、办公、学生住宿都挤在一座1.6 万平方米的大楼里, 活动场地也非常狭小。有的教工对能否办好学院缺乏信心, 有些学生甚至懊悔考人广播学院。在物质和思想双重困难面前, 学院党委一手抓以安定师生情绪为重点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以充实师资队伍为重点的物质基础建设。在广播事业局的支持下, 一批长期在广播宣传第一线的业务干部和刚刚从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 充实到我们的师资队伍里来, 担负起繁重的教学担子。同时还借助社会力量, 聘请专家名流和对口业务部门的在职干部兼课, 以弥补我们师资之不足。一九五九年首次招生573, 连同原专科学校转人的大专生, 在校学生共917; O年继续招生394, 在校学生达1026.同时还开办了播音、摄影短训班。初创阶段的广播学院, 办得生气勃勃。到了第二阶段, 即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 由于在这前后国家处在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招生数量急剧下降, 两年中只招35人。当时在校学生仍有89人。在这个调整阶段, 学院执行中央关于“精简节约” 的指示, 精简教职工, 紧缩经费开支, 艰恃勤俭办学, 与国家一道渡过了暂时困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好转, 学院在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又逐步获得了发展。六三年招生37, 六四年招生355,六五年招生达622, 其中外语系408人。外语系一年新增专业7, 共有20多个专业(多为非通用语言专业) 。全院在校生993人。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 到一九六六年初, 广播学院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高等学校。在这个创业时期, 学院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入才, 而且在开拓中积黑了办学经验, 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 的光荣传统和“刻苦学习、热爱芳动、团结友爱、艰苦朴素” 的优良校风。令人难忘的是, 在这一时期, 我们学院得到了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彭真副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周总理在与广播事业局负责同志谈话时, 指示说: “ 学院工作不论新闻系、外语系、无线电系, 办得应该多样化, 有二年制、三年制、四年制。” 可惜, 总理的宝贵指示, 因为随之而来的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 而无法实现。

一九六六年五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从此整个国家陷人了十年内乱。我们学院所经历的第二个时期, 就是这样一个动乱时期。六六年七月, 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三次窜来学院, 支持造反夺权, 分裂师生队伍, 挑动学生斗干部, 诬陷学院主要领导同志, 全盘否定学院的工作, 造成学院内部的极大混乱和严重恶果。一九六九年, 林彪背着毛主席发布“ 战备命令”后,学院被强令撤销, 全院师生员工被迫迁往河北望都。创业者们苦心经营的高等学校,在林彪、江青一伙的反革命淫威下毁于一旦。这是令人不堪回首的一个阶段。“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之后,“周恩来同志在毛泽东同志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 在这种形势下, 广播学院于一九七三年得以恢复重办。经过一年多的筹备, 终于在七四年恢复了招生。在恢复筹备阶段, 面临的困难比学院初创阶段更为严重: 被遣散的教职工难以全部“归队” , 被瓜分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和不能“ 完璧归赵” , 大部分校舍被占用。校园内, 疮咦满月, 百废待兴。肩负复校重任的干部和教职工, 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作出巨大的努力, 重新把学院的架子搭起来, 并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边建设边办学。虽然这一阶段仍然摆脱不了“ 四人帮” 的干扰破坏, 学院还是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

第三个时期是从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 四人帮” 以后直到现在。这是一个转折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情况, 我们在本文下一部分专门叙述。

纵观学院二十五年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广播学院的发展并非直线前进, 而是在起伏中曲折前进的。她的每一次起伏, 都无不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无不同党的路线正确与否息息相关。二十五年来, 我们学院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遭受过重大挫折, 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到目前为止, 我们学院已经培养和输送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等各类毕业生3700多人,培训在职干部150多人。毕业生中, 除少数分配到外事和其他部门以外, 大部分分布在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工作, 成为广播电视系统一支不容忽视的骨千力量。他们中, 不少同志在广播电视宣传、技术工作中成绩显著, 崭露头角, 成为人们看重的广播电视工作者; 不少同志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或被列人第三梯队, 有担任省委、广播电视部部门领导职务的, 有担任广播电视系统副厅局长、正副台长、副总编辑、正副部主任的, 也有担任新华社驻国外分社社长和我国驻外使馆官员的。还出现了谈建华、白振生这样有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二十五年辛勤耕耘, 换得桃李满天下, 这是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

      转折中的发展

粉碎“ 四人帮” 以后。我们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的召开。为全党全国实现伟大转折、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我们学院也从动乱时期过渡到转折、发展时期。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起, 学院党委根据党中央的部暑, 开展了群众性的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斗争, 清查与“ 四人帮” 有牵连的人和事, 推倒了“ 四人帮” 强加给广播学院的所谓“ 黑基地” 的罪名, 为所有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及“ 左” 的路线迫害的干部、教师、学生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同时还复查和解决“ 文革” 以前的遗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和师生员工, 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 学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 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通过学习讨论, 分清了政治上的重大是非, 解放了思想, 端正了思想路线和办学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 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方面来, 强调以教学为中心, 逐步建立起了正规、稳定的教学秩序。与此同时, 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 巩固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使学院走上了建院以来所没有过的健康发展的道路, 并且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这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 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扩大办学规摸, 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一九七七年底, 我们招收了伙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学生。这是教学走上正轨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后八年连续招生, 招生数累计已达2226人。去年和今年两年, 招生数分别为427人和518,增长幅度之大是七四年恢复招生以来没有过的。七九年首次招收研究生, 至今已六年连续招生。现在在校学生总数已达140多人,创建院以来最高记录。从办学层次、规格和形式看, 现在既有培养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全日制教育, 也有在职干部短期培训和函授教育; 既有国家投资的计划内招生, 也有地方出资计划外委托代培。从专业设置看, 除继续开办编采、播音、摄影、广播发送、电视播控5 个专业外, 又先后新设了电视编辑、电视导演、微波工程、国际新闻等4 个专业, 恢复了文艺编辑、英语、孟加拉语、泰米尔语、他加禄语、土耳其语等6 个专业, 现全院共有15 个专业。从学制看, 有五年、四年、三年、二年四种, 另有几个月不等的干训。今年内还准备开办业余大学, 举办以厅台长为培训对象的管理干部培训班。这是我院办学上的转折性突破。周总理十九年前对我
们学院的希望, 已经变为现实。

 ——师资队伍得到充实, 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建院初期, 全院只有65名专任教师, 六五年才达到148, 而现在, 有专任教师38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工程师20, 形成了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力量的师资队伍。通过进修、培训、以老带新、参加业务实践、结合教学开展科研等途径, 就总体来说,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教学管理工作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对教学工作包括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籍管理、课堂秩序等方面, 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整顿, 建立并巩固了新的教学秩序。在摒弃“左” 的教条之后, 我们按照教学规律办事, 调整了教学组织, 撤销了“ 专业连队” ,恢复了教师不坐班制, 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和学生奖学金制度。制订并实行《教学科研系统职责范围试行条例》等六个规章条例, 基本上达到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的要求。从七八年开始, 在全院范围开展了评定教师职称的工作, 为一大批符合条件的教师确定和提升了业务职称。

——科研工作蓬勃开展, 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解脱了“ 四人帮” 横行时期的精神机锁以后,我们的师教本着“ 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的原则, 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文, 编写了一大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接受并完成了部里的某些科研项目, 陆续出版了有关新闻、摄影、播音、语言、文学、党史、广播电视技术方面的专著和丛书。一九七九年成立了学报编辑部, 创办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一九八O 年成立了两个专门的研究机构—新闻研究所和广播技术研究所。新闻研究所办起了学术性刊物《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学术活动日益频繁, 全院有12 7 人分别参加了社会上的教育、德育、体育、哲学、新闻、摄影、语言、文学、电子、通信、数学等各种学会。通过培养研究生, 带动了有关学科的科研。学生中的科研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我们学院已先后获得了语言学和新闻学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并已在今年七月首次授硕士学位于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
     ——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了新的活力。随着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 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从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摆脱了过去“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影响, 开始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教育, 从而获得了新的活力。其次, 针对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特点, 改进传统的工作方法, 开展青年们乐于接受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活泼的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现在, 学生中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学习马列理论、关心时事政治的人多了, 不愿上政治课、厌恶政治的人少了;积极要求进步、主动靠拢组织的人多了, 对党离心离德、对现实不满的人少了;追求革命理想、正确对待人生的人多了, 缺乏革命理想、消极对付的人少了。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同时, 校凤、学风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
对外交流日益活跃。从一九七九年起, 我们学院开始同国外广播电视机构和对口的高等学校建立业务联系, 开展学术交流。党中央提出对外开放政策以后, 这种联系和交流日益活跃起来。学院先后五次单独组织了考察团、组, 到美国、西德考察访问, 参加学术年会; 派出教师3 3 人次, 分别到日本、美国、西德、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考察、进修、讲学和攻读学位。与此同时, 我们接待了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许多专家、学者, 接受了日本、美国的进修人员。现在已经同我院建立合作关系的有: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拉玛大学, 日本的朝日电视,西德的爱伯特基金会, 澳大利亚的电影电视学校; 有业务联系和交往的: 有美国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加州大学, 山脚下初级大学、波斯顿大学新闻学院, 加拿大的魁北克大学。对外交流的日益活跃,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 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促进我们的教学和科研, 以及改善我们某些办学条件, 己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应扩大这种交流, 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加强了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 改善了办学条件。从一九七六年到现在, 陆续兴建了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新的教学大楼及附属设施、田径场看台等建筑, 总面积达43,663 平方米(包括今年底竣工的新教学楼部分) 。校园占地面积也有了相应的扩大。教学仪器设备逐碍得到了补充。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334万元(广播电视部有关部门无偿调拨的广播电视设备未计在内) 。相继建立了一批专业教学实验设施和基础科学实验室。学院图书馆的藏书量有了比较大的增长, 已从六六年的17万册、七六年的24万册增至目前的40万册(包括购进了一大批实用价值较大和教学急需用书, 接受了已故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的藏书),质量也有了提高。订阅期刊1,20多种。建立或完善了各个专业性资料室。这就不仅有效地改善了这些年来的办学条件, 也为学院今后大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

      总之, 我们学院在粉碎“四人帮”以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标志着学院建院二十五年来的历史性转折, 预示着学院进气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 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和方针政策, 并把教育、科学问题列为战略重点之一。邓小平同志不久前指出: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 党的十二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教育工作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这是我们考虑学院发展方向、制定新的奋斗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

去年三、四月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根据党的十二大的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指示, 确定了令人鼓舞的奋斗目标: “ 到本世纪末, 要在我国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 中央和地方、无线和有线结合的, 城市和农村、对内和对外并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播电视宣传网。” 同年十月, 党中央下达37 号文件, 批准了这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和相应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 就是要“ 加速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广播电视工作队伍” , 这“ 是实现奋斗目标和进行改革的关键” 。中央37 号文件精神和第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 是我们学院加速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而人才不足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拿广播电视战线来说, 一九八二年, 全国有中央、省(市自治区)、省辖市三级广播电台125 ,电视台54 , 但在这三级广播电视机构工作的全部人员还不到7 万人, 直接从事编采、播音、摄影、导演和技术工作的专业干部比这个数字还要少。另一方面的问题是, 现有于部队伍中, 文化水平偏低, 专业知识不足。据我们对江苏、上海、福建三省市广播电视局的调查, 这三个局具有大专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在干部总数中的比例普遍不高一一江苏是4 7. % , 上海是25 %,福建是5 1 %。这还是三个文化发达的省市, 其他省区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 近几年来,各地方台向学院要毕业生的呼声相当高。这就是目前的现状。按照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并经中央批准的事业建设方针。 即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今后对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需要量将大大增加。为此, 广播电视部党组确定, “ 首先要办好北京广播学院,提高教学质量, 扩大招生能力” 。

显然, 广播学院目前的规模、水平和招生能力, 远远不能适应上述的需要. 远远不能适应三个“ 面向” 的要求。因此, 我们学院要加快建设和发展的步伐, 为国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学院已初步确定如下奋斗目标: 争取在九十年代以内, 把广播学院建成具有中国广播电视特色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办学规模一九九O 年内要达到: 在校生400, 以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为主, 培养专科生为辅, 适当提高研究生比例, 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干训在学学员30, 函校在学学生6,00人。这一新的奋斗目标, 已经得到广播电视部党组的批准和支持。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 我们认为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 逐步改革不适应三个“ 面向” 的体制和制度

不能不承认, 我们一些同志由于过去长期受“ 左” 的影响, 在当前改革潮流此起彼伏的新形势下, 仍被思想上的旧框框束缚住, 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样无形的原则: 过去没有干过的事, 现在不好干; 过去成为既成事实的, 现在不能动; 上级文件里没有的, 自己不敢创; 有些条条明显不合理的, 不会变通执行。诸如此类, 都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因此, 我们还要不断清除“ 左” 的影响, 进一步解放思想。这是实行改革、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中央领导同志曾明确指出: 允许改革不成功, 但不允许不改革。基础雄厚的大学尚须改革,我们这样一所发展中的高校, 更需要改革。否则, 我们就可能在未来的事业中无所作为, 成为新技术革命的淘汰者, 成为同行竞赛中的落伍者。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 必须进行改革, 在改革中挖潜力, 在改革中争速度, 在改革中开拓前进。学院党委经过调查研究认为, 根据兄弟院校的经验和我院的实际情况, 应从管理改革入手, 首先在今年内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浮动岗位津贴制度。然后交叉进行教学工作、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方面的改革, 进行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 并创造条件争取工资制度的革。要搞好这一系列的改革, 除了解放思想以外, 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及时发现、大胆起用富有改革精神、敢于探索未来的能人。再就是要争取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这些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

教师的素质、水平如何, 决定着教学质量如何。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一定数量和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这支伍队的建设, 今后的着贡点应放在继续提高水平上面, 其次才是适当补充数量。要围绕提高水平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 普遍建立学术梯队, 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教学骨干。() 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一切有科研能力的教师, 结合教学开展本学科的研究活动, 在活动经费、资料、设备等物质条件方面予以支持。积极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 调整教师队伍的内部结构, 改变目前“两头小、中间大” 的不合理比例状况。通过实行聘任制等办法, 逐步把不适宜继续做教学工作的人员调傲其他工作。() 改进职称评定工作。打破事实上的论资排辈框框的限制, 把那些具有相当水平的教师(不管其资历、年龄如何) , 提升到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符合的职称上来。力争到一九九O 年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20 % 以上。() 举办在职研究班或助教进修班, 培养尚不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今后补充青年教师, 主要应从毕业研究生中挑选。到一九九O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应占教师总数的50 %左右。() 继续做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应采取实际措施, 从政治上信任教师, 工作上支持教师, 生活上关心教师。特别要注意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 注意解决那些长期追求进步的讲师以上的教师的入党问题。

三、改革教学体制

要认真总结二十五年来办学方面的经验教训, 注意研究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学科发展趋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果敢地解决目前教学体制中的种种弊端, 如人财物分散、小而全、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应当按照三个“ 面向” 的要求, 来考虑我们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招生分配办法等问题。凡是不符合或有碍于这个要求的, 就要坚决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我们今后培养的学生, 业务上的基本要求是: 基础理论扎实, 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应当通过加强基础教学、精简某些课程内容、增设选修课、扩大专业面(文理、文工相互渗透)、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等具体措施. 来达到这个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政治质量, 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掌握党的宣传工具。政策性很强, 责任重大。为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以保证学生的政治质量。

四、建立四个“ 中心”
   
这就是: 计算机中心、图书情报资料中心、节目制作中心、广播电视实验中心( 即实验广播电台、电视台)。这是适应三个“ 面向” 的需要, 是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 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没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和手段, 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工作的人才, 那是不可设想的。所以, 我们必须下决心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四个“ 中心” 。在建设方针上, 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相结合。要设法开辟财源, 增加计划外收入, 并将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

五、加快校舍的建设

按照学院发展目标确定的办学规模, 到一九九O ,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14.5万平方米。今后平均每年要新建校舍1.3万平方米。此外还要相应扩大校园占地面积。能否加快校舍建设, 直接关系到今后整个学院的发展。为此, 我们除了自己要作极大的努力以外, 还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力求如期完成校舍建设任务。我们的任务是艰巨而又光荣的。学院的前景是广阔而又光明的。我们全院教职员工要在院党委的领导下, 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同心同德, 积极工作, 为实现学院新的奋斗目标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更加出色的成绩去迎接建院三十周年。